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1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很高兴能在这里就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二氧化碳的教学和大家一起交流我的教学思路和方法。下面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程序、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进行展示和说明。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CO2是化合物中氧化物的典型代表,与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关系密切,此前学生已学了氧气及碳单质的知识,CO2的学习使学生对物质的认识由单质深入到化合物,对今后继续学习其他化合物知识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节课以学生身边最熟悉的CO2作为学习素材,通过丰富、生动的感性知识,使学生既能学习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方法,初步认识物质性质与用途的关系,又能从中体会到学习化学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内容以及初三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掌握二氧化碳的性质,了解二氧化碳的用途;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CO2性质的探究,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初步学会归纳、概括、对比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及合作、交流和讨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体验“化学就在我们身边”,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兴趣和能力,增强安全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并对探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归纳,落实知识,学会应用。
教学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原理及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情分析与学法指导
学情分析:
经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化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方法,具有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强烈的探索,感受到了化学实验所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但他们的心理发展不够成熟,认知水平有限,自主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能力较弱,对问题的认识往往比较肤浅和片面,因此学生之间需要合作,互动交流,以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同时也需要教师的适时点拨和引导。
学法指导:主要体现了三个字“疑”、“探”、“用”。
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学,提出问题或疑惑。
探:通过学生自探,同桌合探,小组互探及师生共探等多边互动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感悟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
用:引导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些生活中相关的问题,做到学有所得,学以致用。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方法的选择,既要注重学生知识的获得,也要注重学生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启发法,实验探究法,归纳总结法等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体验、主动建构知识,师生、生生间协作互动、平等对话。
教学手段:将现代信息技术(视频、ppt课件)及传统教学媒体(实验、黑板等)与教学资源有机整合,以达到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四、教学程序:
1.设计理念: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学生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增进对科学探究的体验,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2. 设计创意:
(1)打破教材编排顺序,按情景、问题、探究的顺序学习,以学生活动为逻辑主线,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取知识,发展能力。
(2)简单改进教材中的实验,确保实验成功,现象明显。
根据上述教学理念,我设计从以下五个环节进行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景激趣,明确目标。即导入新课(2分钟)
首先用图片引入课题,提出问题:为什么“我”有哪些用途?通过情景导入和设置问题悬念,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后,再及时提出学习目标,从而使学生思维积极迅速地进入到学习状态中,此环节用时虽短,但却是必不可少的一环。
第二个环节:互动探究,合作释疑。即新课教学(28分钟)
对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认识是本节课的核心,采用三种方式进行。
1.自学课本,初步感知。让学生课前先自学课本第117-120页,并完成导学案上自主学习部分的练习,让学生初步了解CO2,课堂上再让学生观察正放在桌子上的一瓶CO2,然后自己归纳总结出CO2的物理性质,这样做的目的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对知识的归纳能力。
2.实验探究,深化认识。对二氧化碳的密度、溶解性、是否支持燃烧及是否与水反应的学习,是让学生先猜想,再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来验证其猜想。
探究一:首先演示实验和补充实验,探究二氧化碳的溶解性及它是否能支持燃烧。然后对教材实验装置进行简单的改进后教师再演示,因为这一实验若按教材操作,成功率不高,甚至出现相反的现象,因此我用一个玻璃杯,然后把二氧化碳从背蜡烛的一面缓缓倒入,实验这样改进后,现象更加明显,实验成功率高,从而让学生体会到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气大,能像水一样倾倒,并再次证明了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探究二:CO2与水的反应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我设计用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来突破。我把教材中实验设计为师生合作分组实验,首先由教师演示稀醋酸、盐酸、硫酸使紫色石蕊纸花变红实验,认识紫色石蕊溶液遇酸变红规律的后,让学生往前面CO2溶解性实验后的矿泉水瓶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成红色,引导学生思考:溶液为什么会变色,是什么使它变色?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大胆猜想,学生可能会有许多不同的猜想,这时再引导学生分析做出以下三种合理假设:假设一:水使石蕊变色;假设二:CO2使石蕊变色;假设三:CO2与水反应后的生成物使石蕊变色。然后引导学生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小组间汇报交流、评价改进实验方案后依据方案分组进行探究,学生小组内合作探究,交流、讨论得出结论后让学生代表上台展示汇报实验过程及结果。最后教师取出探究假设三这组实验瓶中的纸花,用酒精灯烘干,向学生展示前后实验中用到的五朵小花,对比观察它们颜色的变化,师生共同收集证据,证明是假设三成立,得出是CO2与水反应后生成的碳酸使石蕊变色的结论,从而达到突破教学难点的目的。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过程,体验成功的快乐,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在活动中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和讨论是新课标的基本理念,上述设计正是体现了这 ……此处隐藏1767个字……一的现象,了解CO2是否支持燃烧,从而得出CO2的第一个化学性质,就是CO2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学到这里,学生已经知道CO2的密度大于空气,并且不能供给呼吸,那么这时候再引导学生回顾课前有关意大利“死狗洞”的问题,让学生通过结合所学的知识来解开小狗死亡的谜团。
接下来是CO2与水的反应,通过实验三,组织学生观察这个具有魔术色彩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我将邀请一位学生上台和我一起完成这个实验,然后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和分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并总结出CO2与水反应的原理,最后再通过加热滴有石蕊试剂的碳酸溶液变色这个实验,让学生掌握碳酸不稳定性这个知识点。
最后,是CO2与Ca(OH)2的反应,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好地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我将通过这个有趣的吹水变“牛奶”实验,再一次让学生动手操作,指导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并归纳出其反应原理。这里我将会跟学生强调这个实验是检验CO2的常用方法,要学生理解并牢记这个知识点。【学习到这里,CO2的性质基本上已经学习完毕。我们都知道,性质决定用途,那么二氧化碳的这些性质决定它有哪些用途呢?】
这一部分我将指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自己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用途。总结不完整的,再由多媒体系统展示。之后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CO2有这么多的用途,那么CO2是不是越多越好呢?从而引出了“温室效应”这个热点话题。
3、阅读比较,自主探究。学生谈二氧化碳的用途和对生活的影响。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进入久未开启的菜窖时,应注意什么?
(2)二氧化碳能灭火是由什么性质决定的?
(3)温室效应带来的后果是什么?如何防治?
4、小结评价,提高认识。
5、作业布置,自我评价。完成课本P101习题中的练习。
五、说板书(多媒体显示:)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说课稿3一、 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二氧化碳的性质及用途》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六单元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的第一课时,主要介绍了二氧化碳的性质和用途。空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的增多直接影响到了当今社会关注的环境问题和能源问题;而且本节课也为学生将来学习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和灭火》和第十单元《常见的酸和碱》做了铺垫。所以这节课就显得比较重要。在教材本身丰富的实验探究基础上,我添加进去几个利用干冰来验证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通过这些实验探究引导学生总结出二氧化碳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了解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掌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2)通过合作交流,得出二氧化碳的用途。
2、能力目标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
(2)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日常生活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通过二氧化碳性质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及安全教育;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探究精神。
二、学情分析
? 学习本节课时,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关于二氧化碳的知识,具备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能力。所以在本节课上,我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指导学生积极动手实验,再结合教师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三、教法分析
(一)教学方法
三法:情境引入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
四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形成新知→归纳总结,反思交流
→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利用了干冰升华这一性质,做了一个“神奇”的实验:干冰吹肥皂泡
(二)合作探究,形成新知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分组探究相结合,引导学生总结出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1、演示实验内容:
实验(1):教师展示一瓶新制的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分别从颜色、气味、状态三方面进行回答;
实验(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使紫色石蕊小花变色实验。通过学生观察这组实验,根据紫色石蕊小花变红的得出二氧化碳与水反应可以生成碳酸,拓展延伸出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碳酸类饮料。
(2)学生分组探究内容:
实验(1):向预先准备好的盛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内倾倒水,振荡;
实验(2):向燃着的阶梯蜡烛的烧杯中,缓缓倒入二氧化碳气体;
实验(3):向紫色石蕊试液里通入二氧化碳,然后加热;
实验(4):向澄清石灰水里通入二氧化碳。
第(1)个实验通过现象让学生感知二氧化碳在水中的溶解性;
第(2)个实验不仅两次让学生感受到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还能证明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第(3)个实验通过观察石蕊的变色,从而体会间接观察法在科学探究中的重要作用。
第(4)个实验让学生理解二氧化碳的鉴别方法,初步认识二氧化碳与碱的反应,为以后学习碱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三)归纳总结,反思交流
学生通过实验现象经过小组交流合作后得出了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再依据性质决定用途,用途体现性质,结合生活经验结合多媒体展示的几组画面和播放视频让学生感知二氧化碳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教会学生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身边的人和事。
(四)练习巩固,应用提高
本着学以致用的原则,设计一系列习题巩固二氧化碳的性质,例如:如何证明干冰就是固态的二氧化碳;解释著名的“死狗洞”为什么人没事,而狗却死亡;为什么为了让用石灰浆[Ca(OH)2]抹的墙壁快点干燥,人们常在室内生个炭火盆等等问题。在巩固中深化学生对二氧化碳性质和用途的认识,提高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板书设计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2、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本节教学中,应用三法:情境引入法 、实验探究法、问题讨论法,按照四步: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合作探究,形成新知→归纳总结,反思交流→练习巩固,应用提高,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
六、课后反思
谢谢各位评委,祝生活愉快,工作顺利!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