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球之谜》教学反思

时间:2024-11-01 17:44:19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15篇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15篇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反思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月球之谜》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1

《月球之谜》是一篇介绍月球知识的科普短文,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了解月球是个怎样的世界,文中写了月球的哪些不解之谜。难点是利用资料交流,古诗句积累和想象等手段,引导学生真正感受月亮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习本文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课文的学习过程中,学会了解信息,提出问题,激发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基于上述理念及对教材的分析,我在教学中作了如下设计:

一、借助多媒体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起求知欲望。

教师采取的教学策略,设计教学活动,都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以保证学生爱学,善学,乐学。学生对学习活动感兴趣了,学习的劲头就足了,自觉性就强了,学习效果自然会好。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媒体数量多,信息量大,覆盖面广,使媒体资料能得到充分共享,并且它具有声画并茂、视听结合、动静相宜、感染力强的特点,使往日呆板的教学形式变得丰富多彩,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利用文字、图片、动画等多种媒体,多感观,多渠道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由于,网络教学也并不是输出的信息量越大越好,因为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是看学生接受信息并能正确反馈的信息量,而不是看接受过多少信息量。因此,在采集、整理信息的时候,我根据学生的具体需求,做到适量、适度,效果第一。在课堂,我让学生进入“奇妙的月球”,接触适合其掌握的月球资料,学生查阅的兴趣正浓,此时,提出查阅要求:通过网络,你了解了哪些月球资料呢?学生很快有了反馈的信息。这样既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教学效果甚好。

二、借助网络支持,为学生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提供平台。

“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传统的课堂教学,总是把目光牢牢地盯死在书本上,认为唯有读课本才算是学习。而信息技术的网络教学,为学生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学习空间,因此让学生通过网络空间的自主实践和探究,既是文本新课学习内容的运用和巩固,又是文本学习内容的补充和扩展。所以实践操作,自由探究,是网络教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可以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结合新学内容,让学生登录教师的专题网页,进行趣味作业,动手、动脑,很有兴趣地轻轻松松地完成作业,巩固知识,提高能力。还可以留给时间让学生围绕课上学习的内容,自由地在网上搜集其它相关资料,拓展课堂所学知识。

在《月球之谜》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走进“奇妙的月球”网页,了解更多的月球知识,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小组成员共同选择好学习内容后,分工商议,在“共同探索留言板”上,仿写课文段落,并完成递交。学生们有分工有合作,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从学生递交的作品中发现,学生们已在掌握课文内容和构段方法的基础上,超越了文本并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比如:月球铁能否被人类运用?既然月球上没有大气层,那么月球上的回声是怎样产生的?月球土壤是从哪来的呢……由此可见,在网络的支持下,学生对月球之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实践证明,利用网络资源,扩充信息量,拓宽学习和运用语文知识的领域,使学生开阔了视野,活跃了思维,为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条件。

三、借助网络的交互性,为全面地评价学生提供帮助。

学生完成作品后,如果让学生一段一段来朗读,再逐段评价,费时又费力,效果也不佳。此时,我借助先进的网络技术及时反馈,引导小组交流讨论,使教学效果更为直观。师生之间还可以借助网络的交互性,开展多种形式的自评、互评等各种形式的评议,让学生在横向比较中看到自己的作品的不足之处和闪光之处,教师也可以及时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修正,让学生在“读”中学到的知识自然地迁移到“写”中,又通过评价,更清晰了写作内容和要求,实现了知识由量变到质变的递进,使学生能力得到综合提高。

这样的讨论和评价,充分地调动了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让每一位同学都能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通过教师在网上启发性的点拨、开导,可以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东西,而这正是讨论与评价的教育价值所在。

反思不足:

因为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实施网络教学,唱主角的是学生。学生对计算机的操作能力,对网络知识的了解,决定着网络教学活动能否顺利进展。比如,在让学生通过网络自主浏览,搜集资料的时候,有的学生出于好奇,随意登录其它网站,浏览与学习语文无关的内容;有的学生在操作上不够熟练,影响了学习进度;还有极个别学生只习惯听教师讲课,自己动手能力较差。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从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和能力的基础出发,使之能够跟上信息技术教学的要求,实现二者融合。在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时,还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以适合、适度为原则,对学生适时有针对性地加以引导。

如,有的要及时提醒回到语文课堂,有的要多加辅导,提高他们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尽快适应网络教学,这样才能保证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多媒体辅助教学已由在优质课、示范课上的“表演”,正式向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教学迈进。真可谓“旧时王榭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牢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而是高层次的融合与主动适应。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单一辅助教学的观点,从课程的整体观考虑信息技术的功能与作用。创造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创设主动学习情景,创设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改善学习的目的,让信息技术为语文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2

《月球之迷》是一篇科普性文章,资料比较简单,学生比较感兴趣,教学中,我没有做过多的讲解,而是让学生朗读课文,在朗读基础上,围绕“月亮是怎样的?课文写到了哪些关于月球的谜团?你认为还会有哪些谜等待着人类去探索?”的问题为学生带给了有关月球图片资料,以丰富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课文引入十分优美,遐想的开课语言,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常言道:“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经过认真琢磨,仔细推敲每一句话,我用优美富有激情的语言导入新课:在浩瀚的宇宙中,有无数美丽的星球,每个星球都是神秘的未知世界。这天让我们走进离我们最近的星球——月球,去探索它的奥妙吧!优美的 ……此处隐藏8772个字……>“我看到月球上到处是环形山。”

“我看到月球上是一片荒漠,太可怕了。因为听不到一点声音,真担心与同伴走散了!”

“月球上的景色太奇妙了,太阳光照在表面,可天空仍旧是黑沉沉的,这是在地球上看不到的景象!”

孩子们这些生动的描述,把我们一起带上了神奇的月球。

课后,我看到好多孩子还在继续阅读一起有关月球的书籍,不时有学生跑来与我交流,或者询问有关的问题。后来,从他们的日记中反映出来,他们对这堂课印象深刻,感觉像亲身经历的一样。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12

一、识字教学——以学定教,让孩子快乐学习。

三年级的孩子已形成良好的预习习惯。因此,在预习时,及时扫清字词障碍是一个重点。

运用“提前预错——互相提醒——及时纠正”的方法,让孩子们自主学习生字,教师可根据预习情况针对性的以学定教,强调易错字、形近字、多音字等,从而达到省时高效的目的。

二、阅读教学——关注差异,让孩子快乐学习。

例:在学习月球的未解之谜环节时,教师设计了:你在阅读中发现了哪些月球之谜?

要求:

★有条理地说出文中直接描述的未解之谜。

★★鼓励学生依据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疑问。

★★★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推测大家都比较感兴趣的月球之谜的谜底。

此处设计体现差异教学,问题分层,让每一个孩子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

三、课外延伸——激发兴趣,让孩子快乐学习。

课堂上,孩子提出的关于月球的问题五花八门,其难度和深度可不是我们老师可以解决的。这时,我们要做的就是激发孩子的课外阅读兴趣,把课堂延伸到课外,鼓励孩子课后广泛阅读,了解自己有兴趣的问题。其实,这些关于月球的问题有很多是目前人类无法解开的谜团,但我们要的不是结果,而是孩子们对科学的兴趣及阅读的过程,不是吗?这才是语文课语文味的体现,而“谜”只是激趣的手段。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13

怎样引导学生读书?重要的方法就是以问促读。听了林青的课深深感到学贵有疑。无疑,学生的学习就好像是少了动力,学习活动就难以进行下去;有疑,便能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要使学生能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进程中来,引导他们如何发现问题这是关键。

一、引导学生抓课题质疑初读课文。

如:《月球之谜》一揭题,林青老师先引导看课件,引导学生:看到月亮,我们会想到什么问题?(这月球有哪些“谜”?)学生通过初读课文便会带着课题的这些疑问去研读课文。

二、引导学生抓课题再质疑细读课文。

朗读课文,林青老师又可引导学生:哪一部分你最提出什么问题?(月球的哪些“谜”已经解开,哪些还没有解开?)有了这个疑问,学生便会饶有兴趣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才是学生自己真正的、有目的、有兴趣的主动学习。在读文的过程中,老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或工具书来辅助自己解决问题。

此外,引导学生学文过程再质疑,即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根据课文内容随时去发再问题。如当学生学懂了月球上的景色奇异后,让学生来说此时在头脑中会产生什么疑问。学生便会自然地想到:月球上的景色为什么会这么奇异?这样就更有利于知识的课外延伸——去阅读更多的科普说明文,以致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14

这篇课文的最大特点是全文紧扣"谜"来写,可谓"谜"象丛生。开篇从"遐想"入手,引出一连串的问题。接着写人们对月球的了解以及开展的实验,看似在揭谜,其实,处处生谜。然后用一个自然段的省略号,留下无穷无尽的谜。 课文为学生留下了无限的空间,让学生去遐想、去探索。这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了解课文中所写的月球之谜,是本文的重点。这篇文章的内容比较贴近小学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小学生比较感兴趣,所以,教学过程中我讲解得很少,主要是让学生朗读课文,也展示有关月球的图片,多媒体课件,增强小学生的感性认知,激发小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以下几点是我对《月球之谜》的教学反思:

三年级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注意力还不够持久,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是决定学习成效的关键因素。在简单地复习了上一节课的学习内容之后,我就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本节课的课题《月球之谜》,引导学生通过读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由问题入手,让学生产生阅读期待,自己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带着急切的求知欲望去阅读课文,感知文本,并进而参与教学的全过程。然后我让学生抓住"遐想"一词,引导学生想象:人们会产生哪些遐想?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这些话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中,加深对文本的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感悟,培养学生的语感;随后,又以"为了探索月球之谜,科学家做了哪些努力?"来激发学生了解科学家探索月球奥秘的经过。

第二部分,我让孩子们阅读有关月亮的诗句,想象有月亮的美好的景色,与眼前课文中所见到的景色的强烈反差中理解"奇异"一词的意思,从而激发学生探索月球的"未解之谜"。通过对文本的解读,让孩子们谈谈自己的疑问,理解"令人费解"的意思,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感受月球的神秘和魅力,同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学生的反映并不是很积极。学生无非是绕着课文中的几个不解之谜,而很少有自己的疑问。显然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一目标没有达到。

虽然课堂教学结束了,但我想,小学语文教学,感情朗读是一重点,阅读教学就是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语言文字的规律,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整体感知--品读感悟--总结升华--迁移运用。"本节课,没有很好地体现这一教学思想,由于本人的教学理论水平、教学能力的限制,再加上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还相对较差,因此,这节课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激发学生的兴趣做得还不够到位,感情朗读方法的指导还有所欠缺,学生的想象力还不够丰富,口语表达能力还有待进一步培养。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15

《月球之谜》是一篇非常有趣的介绍月球知识的文章,从皓月当空的美好景象落笔,说到人类第一次登月后看到的月面,接着列举了一些与月球有关的不解之谜,最后以“对神秘的月球,人类还将继续探索下去”结束。了解月球是个什么样的世界,了解课文中所写的月球之谜,是本文的重点。这是一篇科普文,通过一堂课下来,我觉得自己上的并不成功,

学生虽然对这类文章很感兴趣,可是由于这里的文化背景以及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作业都不能完成,学生家里没电脑,课外书又很少,所以他们的知识面不广,上课时仅仅局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很多学生叫他说说对于月球的认识,他们都说不上来,课堂上学生听的很认真。

现在对于课堂的驾御能力感觉比以前好多了,学生可以随着我的思路发展并延伸下去,但是课堂的评价语还是太枯燥和单调。对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方面也需要进一步的加强。

《《月球之谜》教学反思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