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25 21:15:52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反思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篇1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那段岁月离学生较远,所以在教学时,要激活学生的人生体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在本次教学中有得有失,现反思一下自己的教学过程。

本节课最大的收获,体现在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的完成上。在拓展延伸的教学环节上,我设计的两个问题,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在探究问题环节上,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整体感知、了解内容环节,针对感人的情节,酸甜的语句,学生能迅速找出,可知他们已经走进了课文。

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这一点在授课过程中,我未能及时、适当地和学生共同赏析文章。没有及时做示例引导学生。另外,在品味重点词句的这一环节,缺少学生的主动参与。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改进方案:

1.在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事有哪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

2.研读赏析:让学生自己找含义丰富的词语或句子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篇2

早在两个星期前,陈老师就告诉我和蒲菊红,说今天的课除了他和刘云颇老师、孙明霞老师,还有校长培训班的50多个校长来听!当时,这个消息就让我和蒲菊红心头一紧:那么多人,教室肯定坐不下,只有在阶梯教室上,那就要做课件;而且,肯定本校的老师还有部分要参加,那就等于是──我们得上一堂公开课!虽然任教这些年,也曾在众目睽睽下“表演”过几次,可是几乎每一个当过老师的人心里都清楚,这可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我们正在进行一单元的教学,几乎是下意识的,我毫不犹豫决定上《我的第一本书》这篇自读课文。唯一的理由,就是因为它是这个单元里最短的课文,公开课嘛,还是展示一堂完整的课好些。

接下来就是匆匆忙忙的准备……

从两个星期前到今天,这个任务总算结束,之所以没说“完成”,是因为自觉没有“完成”,遗憾和困惑颇多(最遗憾的,是因为时间的关系,陈老师和我们的交流大大的不够,很多重要的问题没来得及探讨),所以这里写下的,除了陈老师和我们议课时探讨的一些问题,还包括了自己的一点闭门造车的思考,没有别的意思,就是想请陈老师斧正,同行和前辈指点。

先说说上课议课的基本情况。我和蒲菊红一人上了一节课。我第一节语文,她第二节数学,然后第三节议课,陈老师、我们学校的陈校长、蒲菊红和我,四人坐在台上讨论,听课的校长们就在下面观摩。所以我们议的时候,陈老师就把我和蒲老师的相关问题合在一起讨论了。我们基本上讨论了三个问题:多媒体的使用问题,教学中口语的问题和二黄毛的人物形象的把握。

一、关于多媒体的使用问题

多媒体使用设计:我采用

ppt

做课件,一共作了10张,其标题分别为:课题、作者简介、生字、速读要求、精读要求(一)、精读要求(二)、关键句示例、读后反思、阅读拓展、结束等。

设计特点和意图:这次多媒体

ppt

制作应该是比较朴素简约的,只有学习要求和背景材料,没有任何现成的结论,这一方面是自己的课件制作水平有限;另一方面课前陈老师就提醒过我:多媒体要慎用。他说,每一堂课都存在不可预知的可能,课堂是灵动多变的,任何一个环节因素变化,得出的结论就可能不一样,在课件上给出一个标准固定的结论,只会影响你和学生的交流,影响学生的信心,没有多大价值。还有一个方面,就是自从《水调歌头》反思之后,自己发现自己平时的教学有时过于花哨,“实”字做的不好,潜意识里就希望自己在教学中多发扬踏实的作风。

课堂使用情况:前六张的使用都比较顺利,和老师的教学思路相合拍,只是到第7张的时候,我发现关键句子根本不用示例,学生自己能找出来的,而到了第八张时,又因为时间关系,我想跳过这个环节不用

ppt

,而把它作为课后的思考题。所以现在反观这两个环节,都在“排好队”等我用,就有点勉强。而且上完之后有觉得自己的设计太简陋了,一点都不热闹。

议课记录:(陈老师首先问了我这次多媒体设计的意图。我就简要地概述了上述两个原因。随即,陈老师带领我们就这个问题作了更深入的讨论。)

陈老师(微笑):蒲老师,你先来谈谈自己的多媒体使用和设计。

蒲:从课堂使用情况来看,我的课件做得多了些。教学的预想和实际差距比较大,本来中间那部分按照上课的进程,实在没有必要再展示给大家了,我当时很矛盾,可是当时我已经把它按出来,我也就不管它了,既然做了就给大家看看吧!(不好意思的一笑)

陈:蒲老师谈论的其实就是课程教学中如何舍得的问题。那么我们来谈论一下,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做到舍得呢?

蒲:(略一思考)可能还是应该根据实际情形进行取舍。──其实我当时一按出来那张图我就后悔了。我们应该牢固地树立“一切为了课堂,一切为了学生”观念。如果这样想,就不会在乎自己精心准备的东西是否能展示出来了。

陈(点头):是的。树立正确的意识是个关键。这里我们来看看多媒体制作的技术层面问题。(站起来在黑板上画图)你们看,平时我们的

ppt

是这样按固定不变的顺序排列来制作的,这种直线式设计很容易与我们教学的实际相冲突,显得死板僵化,怎么改变呢?(画图)我想如果是改为这样的菜单式设计恐怕就好的多,用的时候就灵活的多。

陈校长:(我插一句)蒲老师说到自己的多媒体设计暴露出的问题,其实还是自己的多媒体技术掌握的情况不理想造成的。刚才的问题完全可以用超链接来解决的。

蒲:(点头)是的,是这样。

陈:好,我想听听周老师怎么总体评价自己这堂课的多媒体设计的?

周:(蹙眉)我觉得不太满意。

陈:哦,什么地方不满意呢?

周:我觉得自己的多媒体设计太平了,没有发挥它的最大效用──也就是说设计太简陋,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足够的学习兴趣的作用。

陈:呵呵,我的看法和你有点不一样了,我倒觉得还不错。多媒体只是教学的辅助,两个老师都有一点做得很好,那就是没有死守多媒体设备,而是在进程中间注意到学生身边去!都是紧紧地围绕学生的实际进行教学。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多媒体无权“喧宾夺主”──

周:老师我打断你一下好吗?我觉得在我的课堂上,是不 ……此处隐藏11830个字……于是,学生开始讨论交流,我巡视指导。这时,课堂气氛开始被调动起来,学生积极投入讨论。几分钟后,我指名几个同学上黑板写出他们的理解,这几个学生写出了下面的内容:①裁成两半的书、②父亲为我们修补的书、③“我”的第一本国语书、④与众不同的书。

不难看出,此时课堂气氛虽然比较活跃,但学生的思维还只是在浅层意义上徘徊,远没有走进“第一本书”的意义深处。这并不奇怪,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总得有一个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过程,关键是教师不能于此停顿。于是,我再作启发引导:“刚刚黑板上写的这些都没有错,但这些都是浮于表面的理解,作者为什么会一辈子忘不了这本书,其中是否有更重要的原因?”学生继续讨论,然后举手回答:①难忘的书、②独一无二、③意义重大的书、④一生中最珍贵的书、⑤给了我教育的书、⑥给人留下无尽思考的书、⑦人生之书。

看得出来,学生的思维有了很大的发展,虽然他们的理解有些空洞,依然没有真正把握“第一本书”对于作者的重大人生意义,但毕竟已有了进步,进一步启迪,学生的思维将会越发灿烂。我第三次启发道:“大家的理解已经深入一步,但是‘难忘’、‘最珍贵’、‘给了我教育’这类说法太空洞了,‘我’为何难忘这第一本书?它的珍贵表现在哪里?给了‘我’什么样的教育?把这些问题想透,相信你们就真正理解了这本书对于作者的意义所在了。”

学生继续讨论,“高潮”渐起,出现争着发

①饱含对同学友情的书、②用父爱装订的书、③用爱的灵魂装订的书、④打开人生起点的书、⑤饱含“我”苦难生活的书、⑥培养“我”的道德品质的书、⑦让“我”知道读书乐趣的书??

这时,显然学生已完全走进了文本深处,走进了作者灵魂深处,他们正在与作者进行

着心灵的碰撞!我趁势作了如下的小结:这是一本用爱的灵魂装订的书,它饱含着父子之爱、同学之谊、乡邻之情,它写满人间真情;这是一本写着“我”的童年苦难的书,它让“我”在人生之初便领略了生活的艰辛,懂得了贫困的价值,知道了读书的重要;这是一本打开人生起点的书,它引领“我”朝着新的人生之路前进,让“我”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永远记住童年生活给“我”的种种教育,永远不“忘本”;这是“我”人生历程中的“第一本书”,也是“我”人生的第一课!

这堂课的教学使我认识到:教学要有一个逐步铺垫的过程,先要悬着一个目标,有意识地向着目标步步进逼,才能使学生渐入佳境。学生的心灵之火真正点燃了,你启迪我,我启迪你,你感动我,我感动你,然后每一个学生都会觉得有巨大的收获,这才是高效课堂。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篇13

散文之美在于它是作家内心流淌出来的华丽抑或朴实的文字,它能够折射出作家心中那个编织已久的情结。《我的第一本书》写出了作者对20世纪初中国乡村荒寒、苍凉苦难生活境况的深刻体察和独特感受。牛汉小时候读到的第一本书尽管只是一本简单的一组画,曾经简直是一团纸,但沉淀在心底,随着岁月的牵扯却不断地厚重着。这份体察和感受对人的启发和教育意义是显而易见的,但由于生活年代的久远,今天的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其中的甘苦和蕴涵的意义。为了让生活在阳光下的学生能认识、感悟这份生活,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安排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漫画导入,概括课文

文章故事性很强,易于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设计这个环节,就是要吸引学生的兴趣,首先从内容上整体感知,了解第一本书的故事,体会其中深藏着的那个时代的苦难生活。所以在复述过程中引导学生围绕第一本书这条线索,讲述与第一本书有关的人和事,从中感受生活的苦难。

二、品味探究,体察情感

苦难的生活是牛汉心中抹不去的记忆,而牛汉崇敬和赞美的是来自人间的温暖和友情,还有那童年生活中的苦中求乐。这里是让学生体会苦难生活中总会有使人感动的亮色,激发学生认识生活,思考生活,热爱生活。因此,在此环节中,我引导学生进一步研读文本,在感受苦难的基础上感受故事中的温情。

三、拓展延伸,思考人生

认识生活,感悟生活的辛酸和甘甜,使学生体会生活的苦难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及生命乐趣,珍惜今天的学习条件和生活条件。

本节课我把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还给学生,利用课堂训练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求知的精神。于是就有了这样的一堂课。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 篇14

在这次的听评课活动中,我讲的是《我的第一本书》。课上完了,但对这一节课的反思还在继续。

《我的第一本书》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他的“第一本书”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人间温情和生活乐趣。那段岁月离学生较远,所以在教学时,要激活学生的人生体验,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去理解课文。让学生感悟到人生奋斗的意义,感受人间的关爱与温情。本节课最大的收获,体现在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的完成上。我设计的两个问题,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说出自己的感受和心得。在探究问题环节上,学生能够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你喜欢牛汉的父亲吗?为什么?同时提前学生注意乔元贞的父亲,在研讨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问题:同是做塾师,为什么乔元贞没跟着父亲去读书呢?这个问题到是备课前没有注意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读课文,看看文章介绍了几位老师,尤其注意阅读乔元贞父亲肖像描写的那一段,同时思考“弄不成”老师为什么弄不来其他两本教材?经过研讨,加上老师的点拨,最终明确:当时社会经济极端落后,社会上有“家有五斗粮,不当孩子王”的说法,乔元贞的父亲身为塾师,却连自己的孩子的书本都买不起!牛汉的父亲作为一名老师,曾经评价过乔元贞比牛汉有出息,但乔元贞的出息却是一辈子走街串巷卖小食品!这能说明什么?!此时再结合当前“两免一补”以及国家对教育的重视说起,让学生反思,应该珍惜在校期间的学习机会。当然捎带也要说明,导致乔元贞的出息,一方面源于没有再读书,另一方面也说明当时当地的经济极端落后贫穷。

但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在对话式的阅读教学中,进行有效对话教学的基础是师生共同走进文本。这一点在授课过程中,我未能及时、适当地和学生共同赏析文章。对人物特别是文中出现多次的二黄毛我在授课的时候没有细细分析人物的性格和命运。在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方面还有所欠缺。

改进方案:

1.在整体感知环节,让学生说一说你印象最深的事有哪些?(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性)并且细分析人物的性格

文中出现的三位老师:我的父亲、乔元贞的父亲和弄不来;我、乔元贞和二黄毛。

2.研读赏析:让学生自己找含义丰富的词语或句子。并能从朴实的语言中体会文章流露出的温情。

3拓展环节,我补充的牛汉的现代诗《根》,内容的选择没有错误,但是对这首诗的学习我仅仅是领着学生读了几遍,对诗文所表达的情感没有深入研讨。其实“本”就是“根”,这是一个人立足处事的根本和起点,也是作者写本章的主旨。对此教师应该有较深入的点拨和提升。

4教学的板书应该是对文章内容的浓缩和提炼,在授课的过程我的板书设计还有待进一步的锤炼。

教学是有缺憾的艺术,但我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最后再次感谢给予我指导的刘校长和老师们!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