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与倍数》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9-29 07:11:31
《因数与倍数》数学教学反思

《因数与倍数》数学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重要的工作之一,通过教学反思能很快的发现自己的讲课缺点,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因数与倍数》数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因数与倍数》数学教学反思1

想要上好一节复习课,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既要全面,详细的了解学生的认知现状,又要科学的安排复习程序;既要切实培养学生建构知识网络的能力,又要努力提高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满意之处

(1)充分关注了学生的知识基础

课前我就组织学生自主整理,一方面可以确保学生对将要复习的知识进行充分的回忆;另一方面通过检查学生作业,可以真实的了解到学生对知识整理的现有水平,从而找准学习的起点,为课上理顺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因数与倍数”这一章的内容杂,概念多,所以我采用了小组合作整理的学习形式,降低了整理的难度,有效保护了学生的整理热情,在这里选择小组合作学习,是想让学生在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开拓,智慧得到碰撞。

(3)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热情

整节课,我觉得学生们兴趣还是很浓的,尤其是破译老师的手机号码这个话题。其实,我认为学生喜欢的课堂才是我们老师最应该去追求的课堂。

2、遗憾之处

(1)因为这节课既要带领学生复习整理,又要训练一些相对应的练习题,容量是有点大,时间很不宽余,这里安排不够恰当。

(2)、由于学生人数有点多,一节课不可能每个同学都能上台展示,所以致使个别学生的个性没有充分表现出来。

3、改进措施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需要多读书,多学习,多实践,课堂教学是一门高深的艺术,我只有不断的进步,否则就论为门外汉了。

《因数与倍数》数学教学反思2

《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这一单元是本册教材的重点和难点,说它重要是因为它将是第四单元的基础,说它是因为概念太多——因数、倍数、偶数、奇数、质数、合数再加上2的、3的、5的、2和5、2、3和5的倍数的特征等,让学生应接不暇,要将这些抽象的知识教给学生,很难联系生活实际,只有举例说明,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抽象概念能力。

(1)新课标教材不再提“整除”的概念,也不再是从除法算式的观察中引入本单元的学习,而是反其道而行之,通过乘法算式来导入新知。

(2)“约数”一词被“因数”所取代。

(3)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b÷a=n表示b能被a整除,b÷n=a表示b能被n整除。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实际上,由于乘除法本身就存在着互逆关系,用乘法算式(如b=na)同样可以表示整除的含义。因此,新教材中没有用数学化的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2行飞机,每行6架)引出一个乘法算式2×6=12,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学生不必通过12÷2=6得出12能被2整除,进而2是12的因数,12是2的倍数。再通过12÷6=2得出12能被6整除,进而6是12的因数,12是6的倍数,大大简化了叙述和记忆的过程。

自认为今天早上第二节课自己上得挺不错,至少挺顺。从出示乘法算式,如2*6=12,认知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然后仿例说说3*4=12,谁是谁的因数,谁是谁的倍数,再找12的其他因数有哪些?学生自主举例说说因数和倍数。提示注意点:讨论的是在整数的范围内,不包括0。

按理说因数和倍数的概念差不多了,会模仿说,会举例。但当我出示36和9,说说谁是谁的因数却不会做。我却愣了。这很难吗?虽然教参中说因数和倍数是建立在整除的基础上,但对于新教材却不再提起整除这一概念。那我该怎么讲呢?

只能讲36可以写成9*几的形式,再看着乘法算式说谁是谁的因数。虽然学生有点明白了。但我说觉得有点绕。

课后反思能否在认知因数和倍数时,再添个环节如:3*4=12还可以写成除法算式,12/3=4

12/4=3,我们也可以说12是3和4的倍数,3和4是12的因数。从中你对因数和倍数有什么自己的理解,通过让学生说,逐步体会到,谁是谁的因数中的这两个数是成倍数关系的;且一般情况下这两个数中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被除数是除数和商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如果能这样深化一下,遇到刚才诸如此类的题目,学生的判断方法可能更直接一些,只要这两个数除一除商是整数的,那么小数是大数的因数,大数就是小数的倍数,可能不会这么淆。

所以通过这堂课我体会到,教学不能光是按着教材来教,还是要通过自己的深加工,但是有时也只有在上过课以后从学生作业当中,才会体会到自己在教学中的成功与失败之处,也才会体会到什么地方是自己该深入挖掘的地方。

《因数与倍数》数学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因数、倍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内容较为抽象,为让学生理清各概念间的前后承接关系,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在学习《因数和倍数》这节课时,我注意做到以下几点:

一、加强对概念间相互关系的梳理,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概念。

因数和倍数是最基本的两个概念,理解了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对于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等结论自然也就掌握了。因此,教学时,我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情景图引出乘法算式2×6=12,让学生在多说中体会、理解乘法算式中两数之间的因数与倍数的关系。学生在交流中轻松地理解了两数之间因数与倍数之间的关系,同时引出12的所有因数,让孩子感受到用乘法算式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为后面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做好铺垫。

二,引导孩子在自主探究中学习新知

在学习找一个数的因数时,让孩子们动脑思考,小组合作中探究方法,孩子们想出的方法很多,充分发挥了他们智慧,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中优化了方法,孩子们在体验中逐步掌握了方法,学得深刻,方法熟练。

三、注意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教学中,注重学生的动脑思考、观察,让学生在自主的探究学习中表达自己的想法,通过一些特殊的例子,引导学生用数学的语言总结概括一些概念,逐步形成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推理能力。

《因数与倍数》数学教学反思4

这段时间我参加省领雁工程数学骨干班学习活动挂职锻炼活动。今天是上课实践,我执教了《因数和倍数》在完成教学后总的来说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但是在与指导师进行交流和自己对本课 ……此处隐藏3826个字……每个概念的讲解,尽可能的让学生体会每个概念间的联系与区别。这个单元上完以后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让我搞不清。

“倍数和因数”与“倍数和约数”这两种说法让我搞不清。我记得以前教六年级的时候,书上说的是“倍数和约数”,而不是现在的“倍数和因数”。我到现在还没有完全弄清楚为什么现在的书上为什么要把“倍数和约数”改成“倍数和因数”。不过我现在正在上网查资料和请教别人,相信要不了不久我会把这个问题给搞清楚的。

二、为什么本册书上在讲“倍数与因数”的时候不提整除。

我的头脑也许还受以前书的影响,我认为说到“倍数与因数”必须要谈到整除,似乎只有谈到了整除,才有资格说到“倍数与因数”,但是我在实际上课的过程中,也体会到了书上在这里不提整除的好处。但是我的心里也产生了一个新的疑问,国标版教材到底在什么时候什么数学环境下才提出“整除”这个概念的,我现在期待在国标版的教材上看到“整除”这个概念。

三、3的倍数的特征怎样让学生发现出来?

我在上课的时候发现学生能很容易的发现2和5的倍数的特征,对于3的倍数的特征,学生就发现不了了。我感觉书上的那种方法比较机械,肯定会有一种更好的方法能引导学生找出3的倍数的特征,只不过到现在我还没想出来,不知道谁有好办法能告诉我一下,在这里我先谢谢了。

四、我觉得这个单元上完以后,一定要让学生搞清楚“偶数与奇数”是对应存在的,“素数与合数”也是对应存在的。这两组数之间不能搞混淆。这两组数之间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它们的分数标准不同,当然它们之间也有交叉的部分。我这个单元上完以后,给学生做了这样的一组题目。

1、4这个数可以怎样称呼?

(学生的回答是:可以称它为偶数、合数、自然数,还可以称它为整数)

这道题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同样一个数,由于看的角度不一样,它就有不同的名称。

2、判别

(1)、所有的偶数都是合数………………………()

(2)、所有的奇数都是素数………………………()

(3)、所有的合数都是偶数………………………()

(4)、所有的素数都是奇数………………………()

这一组题目做下来,我感觉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这个单元的概念还是很有帮助的。

成功之处:先让学生看主题兔,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列出不同的乘法算式,然后采取自学的方法,让学生自悟因数和倍数的含义及因数和倍数所指的数的范围。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理解因数和倍数是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整个教学过程有收有放,收放适度。

不足之处:在巩固新知中,第3题:在36、4、9、12、3、0这些数中,谁和谁有因数和倍数关系。学生的解答出现遗漏现象。

听教师说,这部分内容现在的教学设计与以前的不一样了。以前是以定理的方式出现的,而现在的教材则从形象入手“用12个同样大的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每排摆几个,摆了几排?用乘法算式把自己的摆法表示出来,并在小组里交流”。也就是说现在的教材让学生借助旧知——乘法与除法算式来学习新知——倍数与因数。当时,那位老师说:“学生能弄清倍数与因数吗?”当时,我根据自己课堂上学生的反应与接受程度回答的是“还好”。就我对这本教材的理解,我觉得教材从直观入手来教学新知,还是比较合理的。

首先,对于一个10岁的孩子来说,他们的抽象理解水平还没有到能直接接纳定理的程度,或者说小学数学教学的任务更多地在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数学的基本思想方法与基本的数学经验,主要不是掌握抽象的定理。他们学习数学的道路还很漫长,我们小学教师的重任在于传达给学生这样一个声音:数学是好玩的、更是值得玩的!

在课后的检测中,我教的两个班中,只有一两个学生把倍数和因数弄反了。而且学生对于似乎抽象的数兴趣浓厚,激情满满。现在想来,教材关键在于厘清倍数、因数的内在联系与区别,用更接近学生生活的直观例子来帮助学生理解枯燥的数学内容。我在说明倍数、因数与自然数的依存关系时,举的例子是:我们能说××是儿子吗?××是弟弟吗?……。这样使学生明白我们应该说的是××是××的倍数、××是××的因数。

当然,这一节新授课的容量是很大的,上课时只是渗透了倍数、因数的概念与基本特点。因此,我们还需要对这部分内容进一步巩固。

《因数与倍数》数学教学反思10

有关数论的这部分知识是传统教学内容,但教材在传承以往优秀做法的同时也进行了较大幅度的改动。无论是从宏观方面——内容的划分,还是从微观方面——具体内容的设计上都独具匠心。因此,在教学中,我有两点最深的体会:研读教材,走进去;活用教材,走出来。《因数和倍数》是一节数学概念课,人教版新教材在引入因数和倍数的概念时与以往的教材有所不同。在以往的教材中,都是通过除法算式来引出整除的概念,每个除法算式对应着一对有整除关系的数,如a÷b=n表示a能被b整除,b能整除a。在此基础上再引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而现在的人教版教材中没有用数学语言给“整除”下定义,而是利用一个简单的实物图引出一个乘法算式,通过这个乘法算式直接给出因数和倍数的概念。这样编排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因数和倍数是揭示两个整数之间的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在课前谈话中我利用一个脑筋急转弯,捕捉生活与数学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因数倍数相互依存的关系。

教材上,探究因数这部分的例题比较少,只有一个:找18的因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进行了重组教材,先让学生根据乘法算式“一对对”地找出15的因数,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探究18的因数。通过“质疑”:有什么办法能保证既找全又不遗漏呢?让学生思考并发现:按照一定的顺序一对对的找因数,能既找全又不遗漏。进而又借助体态语言——打手势,让学生说出30和36的因数,达到了巩固练习的目的。又明确了像36当两个因数相等时,只写其中的一个6。这样设计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教材在编排上虽然对于学生来说更容易理解和掌握。但这部分内容学生毕竟初次接触,对于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掌握的内容。本来计划因数与倍数(12-14页)一节课讲完,实际操作一节课只能揭示出因数与倍数的概念、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12-13页)。下课后,与 成老师交流,她与我有同感。可从各种资料上看了许多教学设计,都是在一节课讲3页,我想,新内容概念多,一节课讲完,学生确实吃不消。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打好前面的知识基础,第二课时讲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以及一个数的倍数特征自然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并且还有充足的时间对求一个数的因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因数的特征和求一个数的倍数的方法、一个数的倍数特征进行对比,从而强化所学知识。

所以我认为,课堂容量大就不可避免地造成缺少当堂反馈的时间,过大的容量使学生学的不够深入。我们教师总是想在一节课中让学生掌握尽量多的知识,其实这样反而会减少学生的思考时间,也使老师无法照顾差生,知道差生接受的程度,今后要多思考怎样合理安排。

《《因数与倍数》数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