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需要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教学过程中的很多讲课技巧,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呼吸》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吸》教学反思1《呼吸作用》一节内容对于七年级学生来说是比较有难度的,怎样才能让初步接触探究实验的学生理解所要探究的内容,又能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严谨的探究能力?这堂课从准备到上完的整个过程让我收获很多。下面我从两个方面谈谈感受。
1. 感到比较满意的地方
注重知识结构的自然生成。对于呼吸作用的反应式没有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引导学生根据本节课的三个实验结论和光合作用的反应式,逐步推导出呼吸作用的原料和产物。每一个演示实验都做到演示——观察——分析——结论,层层递进,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
注重学生的主体性。本节课在设计的时候我们就知道是很适合于学生探究的内容,在设计之初,我们想如果照搬书上的演示实验改为分组,没有探究性,意义不大;如果把改进好的装置都组装好、材料也都选好,只让学生直接操作,探究的意义也不大。所以我们刚开始给学生设置的探究环节比较开放,为学生提供了多种器材,让他们自己组装合适的装置完成“植物萌发时释放二氧化碳”的实验,可是效果却不尽人意,由于学生们对实验原理不明了,很难达到老师的预期效果。怎样才能在短短的40分钟课堂,既让学生明白实验原理,又能给他们进行探究实验呢?方案经过几次修改和试讲,我们一致觉得应该以课本的几个演示实验为依托,首先让学生来演示实验,老师在一旁协助,帮学生弄清楚实验原理后,再抛出问题,实验装置可以怎样改进?学生明白后就可以思考改进装置的办法,老师再给出几个改进方案,就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其次,再在实验材料方面引导,学生最容易误认为叶片只进行光合作用,我们就引导学生用最简易的装置来探究叶片是否进行呼吸作用。叶片用的是西番莲的叶片,是学生熟悉的身边的植物,自然非常感兴趣。老师先做对照组,学生再操作实验组就相对比较容易了,效果明显好很多。
注重联系珠海本地生物资源。在探究实验环节应用的实验材料是西蕃莲的叶片和果实,也与十中朱琦校长的名师工作室所研究的课题“珠海本地生物资源在教学中的开发和利用”相吻合。
2. 需要改进的地方
本人觉得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可以在学生探究部分的实验装置和实验材料中继续研究。本次的实验材料用了萌发的种子、西番莲的叶片、西番莲的果实(课下探究),那植物的花、根、茎呢?可以在以后的教学当中继续尝试。实验装置有没有其他更好更简便的呢?也许一堂课很难做到完美,但我们可以努力做到让它适合学生的发展。
《呼吸》教学反思2一、教学分析:
呼吸作用是植物体的一种重要的生理活动,主要表现在对有机物的分解,产生能量,供给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呼吸现象在人体的表现非常明显,但是植物体有没有呼吸作用?如果有怎样证明它的存在?
二、教学目标:
1、通过植物进行呼吸作用的实验,使学生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
2、通过该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
3、知道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能利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三、教学重点:
1、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2、呼吸作用的概念。
四、教学难点:植物呼吸作用实验的设计和分析。
五、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在上一节中,我们学到了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那哪位同学能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一下光合作用的含义?有谁能在黑板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回答并自行写出光合作用的化学方程式)
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形成并积累有机物,供给自身及其他动物体、微生物进行生命活动。如人类自身不能产生能量,所以就需要一日三餐来供给,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在日常生命活动中,哪些活动是耗能的?
(学生列举生命现象,指出耗能的一些生命活动)
植物为人类生命活动积攒了化学能量,如:淀粉、蛋白质、油料,那么这些固体的能量又是通过何种方式变成我们进行生命活动的热量的呢?
接下来,我们将开始新一章的学习,了解一下光合作用产生的能量到哪里去了?人和动物的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以何种方式转化而来?
(二)目标点击:
这一章中,我们需要达到的目标:(1)掌握呼吸作用的概念,理解呼吸作用的过程;(2)提高自身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以及进行科学方法的训练;(3)知道呼吸作用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能利用呼吸作用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三)情境导入:
教师可以启发、引导学生人和动物呼吸,不断地从外界吸入氧,呼出二氧化碳,而植物是不是也呼吸?如植物也要呼吸,那么它吸进去的和呼出来的气体是否与我们相同?得出检测植物是否进行呼吸,可以用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的方法。可提问:
1、什么是呼吸?请举出身边见到的呼吸现象。
2、人在呼吸时,吸进的气体和呼出的气体在成分上有什么不同?
3、植物有没有呼吸?可以用什么方法证明?如果植物也进行呼吸,植物周围的O2就会减少, CO2增多。所以,要知道植物是否进行了呼吸作用,可以通过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来证明。怎样检测植物周围气体成分是否改变了呢?
(四)自主学习:
通过阅读P70-71,了解演示实验“观察种子的呼吸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思考三个问题:
1、实验一中,温度计上得度数有何不同?说明了什么?
2、实验二中,燃烧的蜡烛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3、实验三中,澄清的石灰水会出现什么现象?为什么?
(五)合作交流
学生在阅读完演示实验后,小组合作并讨论老师预设的问题,把小组合作探究的成果进行交流展示,教师汇总学生在该实验中出现的一些疑难问题,如:为什么要做四组实验?蜡烛为什么会熄灭?
(六)精讲点拨
①验一中,温度计的变化证明了黄豆进行呼吸作用散发出热量。
实验二,蜡烛的熄灭则证明黄豆的呼吸作用是一个消耗氧气放出二氧化碳的过程,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是相似的。
实验三中,石灰水变浑浊,证明黄豆萌发的瓶子中产生了二氧化碳,注入水将瓶中空气压入导管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综合以上实验,可以证明植物的呼吸作用和动物的呼吸作用是一个相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都是一个利用氧气消耗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和热量和水的过程。
呼吸作用:有机物在氧气的参与下被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出能量的过程 ……此处隐藏9355个字……试了小组合作学习,分组展示的教学模式,尝试了把更多的主动权和发言权教给学生,虽然也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但毕竟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总是充满了荆棘与坎坷,所以我依然会不断地努力去实践,探索真正最有效的教学模式。
《呼吸》教学反思12我在教学《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一课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学生的全面参与,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有如下体会:
一、满意之处:首先是自己认真解读了教材,对呼吸作用对绿色植物的重要性把握较好,能触发学生对本节知识引起高度重视。其次是能较好的联系生产生活实际,我班学生都是农村孩子,用学生较为熟悉的生活例子引导学生掌握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消化,又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科的积极性。再次就是很好地进行了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对绿色植物呼吸作用的原料、产物等有明确的认识,同时能真切地感受到绿色植物的的确确在“呼吸”,增加了教学的可信度,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治学,认真探究的习惯。第四是加强了知识的联系与对比,将植物呼吸作用与光合作用加以对比学习,能加强学生对呼吸作用的理解,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光合作用的进一步认识,二者相互促进,便于学生形成知识系统。
二、需改进之处:首先是学生对氧气和二氧化碳的鉴定缺乏相关知识,需想办法解决他们在这方面的困难;其次是在调动学生另辟途径作相关实验上缺少办法,自己在教学之前应该有所思虑;再次是对绿色植物在制造有机物方面对于生物圈的重要意义没有教学到位,缺乏问题的探讨。
总之这节课对我的教学有颇多的经验和教训,我将认真总结每一堂课,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
《呼吸》教学反思13本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认识呼吸器官,了解呼吸的过程;二是通过比较呼出和吸入气体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本课的课堂设计的程序是:发现问题—猜想与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归纳结论。本课在设计时以实验探究呼出和吸入气体不同为重难点,为突出学生的自行探究设计实验为本课的教育特色,设想学生先利用教师准备的材料进行自行的实验探究,然后在学生探究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和教师的适当指导,让学生掌握实验方法并完成实验。经过试教和正式上课,对这一教学目标体现的较好,同时也出现了较多的问题,现就这节课的研究体会做出反思。个人认为好的方面主要有以下三点。
一、 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创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在教学中,从开始的憋气竞赛到以后的反复呼吸体验、感受呼吸时身体的变化等活动,让学生能在一种轻松愉悦的环境下进行感知,实际效果不错,学生通过多次的体验活动和相互交流,能认识到人的呼吸器官名称。在学生不能观察的情景,让他们在反复的体验中进行猜想,再借助人体模型和肺呼吸时变化的模拟实验,使他们能直观的认识呼吸器官在人体中的位置和肺的变化,使他们对人的呼吸有了初步的认识和感知,学生在各种体验活动中比较轻松的达到了教学目标。
二、 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
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呼吸器官和呼吸过程后,我设置了一个问题:呼出的气体和吸入气体的有什么不一样?设置这样一个问题主要是想让学生对下一步探究呼吸的作用进行一个铺垫和思考。使学生通过体验和相互交流,来初步思考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在容量和成分中可能的差异。学生通过反复的体验感知和相互间的交流,能发现呼出气体和吸入气体在容量上没有多少变化。这样就进一步的促使学生思考:既然呼出和吸入的气体在容量上没有什么变化,那么是不是会在成分上有不同呢?接下来的研究中,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将思维的方向就转向了对呼出和吸入气体成分上的研究上。借助排除法来引导学生进一步的思维,虽然占用了一些时间,但个人认为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还是有很大帮助的。
三、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培养,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探究。
在收集呼出和吸入气体的时候,最开始并没有对他们进行启发和引导,而是让他们利用教师提供的器材去自主探究、在尝试中想办法,再通过相互的交流和教师的引导来学会收集气体的方法。课堂中,学生都很积极的进行探究和尝试,在相互交流和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基本掌握收集气体的方法。在后面的实验中,还是进一步的让学生自行去实验,让他们在实验中去发现问题,去解决问题。
《呼吸》教学反思14在4月7日,我开设了一节《细胞呼吸》二轮复习专题的公开课。本节课除了本组的同仁参与听课以外,扬中市生物教研员奚红凤老师以及来自其他兄弟学校的十几位老师也参与了评课。
我们开设二轮复习的基本方针就是进行“靶向教学”,针对的群体就是“B级”临界生,主要的内容是“基础+重点+漏洞”,对于120分的试卷我们要抓的是100分。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学案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自查,分基础知识的默写和判断题改正;第二部分是核心提炼,重点分析呼吸作用类型及其实验设计,第三部分是漏洞补充,关于呼吸熵问题的分析。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我发现我们对学生的能力有所高估,学生的基础还较差。所以,教学时我们还要放慢节奏,多强调,抓重点,抓关键人。同时,我通过提问发现学生思考问题的速度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那么快,有时我会被部分同学的呼应所迷惑。所以,二轮复习仍然是多强调,抓反复,多提问,多讨论,抓基础,抓考点。
这一节课的亮点就是突出了对临界生的专注,同时引导他们跟上了课堂的节奏。同时这节课教学设计层次明显,循序渐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
通过今年几次的公开课活动,我发现自身的成长还是要结合更多教师的指点,也需要别人的督促和鼓励,同时自我的反思和总结也是促成教师专业素质发展的一个必要手段。
《呼吸》教学反思15我参加了学校组组织的公开课,我用同学们非常熟悉的婴儿啼哭和憋气实验导入新课。采用“实例引入——资料分析——交流表达”的模式展开教学。充分利用生活实例和资料图片,尽可能增加教学过程的趣味性、实践性,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丰富学生的学习资源,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合作学习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通过看图片让学生填写各个器官这一环节,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视觉—空间智能;通过阅读教材和提出问题的教学环节,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通过阅读教材自学;通过合作探究、分析问题和表达交流、解决问题的教学环节,让学生自己描述,而不是教师直接讲出来,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脑想的能力和语言智能;通过声带图片讲授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这一环节能培养学生的想象理解能力。
存在的不足:
1.对学生回答的问题应让同学之间进行评价。
2.因为没有板书,小结时同学思路不是很清晰,总结的不完整。
3.没有注重对差生的指导。
4.在讲解了吃饭呛到的原因后,应增加“呼吸道异物阻塞家庭急救法”的视频,让学生了解呼吸道异物阻塞的相应急救方法。
这些不足我以后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改进,在课堂上要充分调动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使他们带着一种轻松愉快的心情去感悟,去共鸣我们生物教材的无限魅力!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