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孤独》读后感

时间:2024-09-29 17:44:17
《百年孤独》读后感汇编15篇

《百年孤独》读后感汇编15篇

读完一本名著以后,相信大家都有很多值得分享的东西,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百年孤独》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百年孤独》读后感1

每样事物都有两面性,有阳光的一面,同样也有阴暗脆弱的一面,一个人如果没有孤独、寂寞这些东西,那么就相当于植物没有土壤,缺少了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初次看这本书,立刻就被书里面各种复杂的人物关系以及人物名弄得思绪混乱,唯一清晰的是整个布恩蒂亚家族的性格,就如这本书的题目一样,“孤独”好像成为了整本书与所有人物的一种基调。整个布恩蒂亚家族,都是不会表达情感的人,他们有的沉默寡言,可以整日不与人说话,有的只执着于一个目标疯狂地表达,并不考虑到彼此的感受。他们渐渐地使得整个家族与世隔绝,疯狂致死。家族的第一人被绑在树上,家族中的最后一人被蚂蚁吃掉。虽然他们孤僻,但他们却有着坚毅的眼光,不经意言败的态度,可以用他们独特的魅力来吸引体态美丽、性格丰满的女性。

为了对抗这种孤独的画面,家族的第一个女性——乌苏娜作了许多努力,但孩子们却不可避免地走向孤独的深渊,最后她仍无法战胜这种孤独,遗憾终死。可以说,这一种孤独应该是一种共性,可以从表面折射出这个社会的深层次;这一种孤独深入了这片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们。

本书可以说是一部拉美历史的兴衰史,拉美土地上发生的种种事情的变迁:科技的发展,城市文化的推进,殖民者的入侵,原住民的反抗斗争以至于最后安于命运的安排,从头到尾,从每一个细节,既有着孤独的基调,又不失言语间的写实性,让人好像置身于作者所创造的情境里面,读来津津有味。在书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一套对抗孤独的方法,或是参加革命,或是远航,或是暴饮暴食挥霍无度,或是终其一生沉溺于情欲,有些甚至听起来就很疯狂。这些看似枯燥的条列式的方法,作者却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融入故事里,极端却真实地表现了人性,表现了整个家族的特性。

家族中的许多女性,最后也跟随着成为了疯狂的人。除了之前提到的第一个女性乌苏娜以及最后出现的阿玛兰塔乌苏娜,她们一直保持着乐观坚强的信念,而不是被卷入混乱的生活中。前前后后出现了不少牵扯到这个家族的女性,她们的改变究其根本还是两种不断循环的男性性格:奥雷连诺和霍阿华蒂奥。他们的循环推动着整个故事,并且使得整个家族的命运充满了魔化色彩。从创立小镇,经历许多循环与波折后,又从同一个地方终结。就像绕了一个圈,最后还是归到原点。整个家族的这种循环,同样也是整本书里最吸引人的地方。

说到孤独,其实不仅仅是这本书,孤独在生活中应该是无所不在的,不管外表多么开朗的人都会有孤独的时候,只是每个人处理孤独的方式不同。孤独就是生命的一部分,有的人想抵抗,但却不能让它完全消失。生活在现代都市里,在每天的灯红酒绿、喧嚣繁华之后,人们总会在某一时刻感受到一种难以抗拒的孤独。无论怎样借由其它的活动来抗拒逃避,无论是《百年孤独》里面那些极端或疯狂的方式,或是转换成现实生活中,游戏也好,电视也好,钱也好,楼盘也好:各种各样的方式,虽然充实了我们的生活,但我们渐渐也从这每天重复的形式中找不到那种感觉,或者说是找不到真实的自己。

有时即使不是一个人,我们也会感到很孤独,看着别人能拿到好成绩在自己面前笑得开怀时,当别人诉说着和父母在假期的种种趣事时,即使近在耳边,在眼前,却好像离自己很远,不能像他们一样,所以很孤独。而既然这种孤独不能避免,为何不尝试着去享受它呢?《百年孤独》里家族的人们不停地想抵抗孤独,最后仍体力不支,被孤独埋葬。这样的结局谁也不想要。流淌了百年的历史,最后仍被孤独侵蚀。孤独无法遗忘,不会随时间流逝而消失,不会因有人陪伴而隐去。若是换一种方式,尝试着独自完成一些事,以一种骄傲的姿态俯视它,反正到最后总要有一个人的时候,不如独自适应社会中的一切,独自承担责任,找到那种适应孤独的感觉,不就不用害怕了吗?

孤独并不一定是负面的,它有时更是一种动力,让我们用于体验人生,勇于面对一个人时挫败的感觉。如果说有一样东西,能让我们认清自己,孤独时就像是我们与自己的对话,能够听清自己的心,能够在繁华之中有那么一刻的清静,好像全世界只剩下自己心跳的声音,这样我们便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心境。孤独使得一个人完善,更加有深度与厚度。享受孤独,享受与自己对话的每一秒钟,为自己留一方空间。

孤独不可避免,不如把它看成一个朋友,一个能够让我们时刻认清自己的朋友,足够用一生去珍惜,珍惜能与它共处的每一寸时光。

《百年孤独》读后感2

各位同事、领导大家早上好,入司八个月,第一次参加公司早会,很荣幸能够和大家一起分享《百年孤独》这本书。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马尔克斯的代表作,它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宏图景的鸿篇巨著”,第一次阅读这本作品是在我上高中的时候,一来是被这个孤独的名字所吸引,二来是因为我的朋友曾告诉我这本书很难读下去,我便想试一试。

刚读的时候就叹服于拉美人名字的长度和复杂度,这本书描写了七代人,每一代人子孙的名字又承袭于上一代长辈们的名字,总的来说,男性不是叫做何塞阿尔迪奥,就是叫奥雷里亚诺,女性不是叫做蕾梅塞丝,就是叫做阿玛兰旦,有时候看几页就要翻回去回想一下这个人物是谁,且作者运用倒叙,插叙的多种手法,更让我读起来艰涩难懂,思绪混乱。

《百年孤独》这本小说主要讲的是在一个叫马孔多的小镇上布恩迪亚家族又衰转盛历经一百年轮回又由盛转衰又回到原点的故事。小说通篇采用魔幻主义色彩,人物怪诞,情节荒唐。

这个家族的第一代创始人叫做何塞·阿尔卡迪欧·布恩迪亚,因家族命运的诅咒,产下一名长着猪尾巴的“畸形儿”,受族人耻笑,之后又在一次斗鸡比赛中失手杀了他的邻居,后来他便携他的亲友搬迁到了一片荒地,开垦后并给这里取名叫“马孔多”,被外界称为世外桃源的马孔多由于吉普赛人的到访,给这里带来了许多文明、知识和宗教。

第一代的后人,霍·阿·布恩迪亚是一个很有科学头脑的人,他一直想走出马孔多,想将外界的科技和文明引入马孔多,却始终不被族人理解,最终被众人绑在一棵榕树上直到老死。

第二代的奥雷利亚诺·布恩迪亚,他最终走出了马孔多,一生发动了32场战役,却没有一次成功,在这之后,他放弃了战争,也厌倦了世界,回到了原点,最终在原来绑着他父亲的那颗榕树下死去。

而后的第三代、第四代、带五代一代不如一代,各种荒唐的怪事也在这个家族中反复循环的发生,直到第七代被蚂蚁啃噬掉,仿佛为这个诅咒画上了句号。

这里的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每个人都有自己想做的事情,但他们从不沟通,不理解也不接纳别人,他们孤独且倔强,有些人的孤独是从出生就失去一切,有些人是在对抗孤独中变得癫狂,失去自我,有些人孤独 ……此处隐藏22015个字……这个总结性的人物之口,表达了自己对拉丁美洲百年历史的看法,即近代拉美百余年的历史是重复的,拉美的发展和历史进程都停滞不前。

老布恩迪亚,即家族的创始人,和他的妻子乌苏拉,带领他们的亲眷和朋友历尽艰辛来到了一片广阔的新天地,那个时候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尚未命名,而这片新天地的主人,也从未想过要确立统治者来管理这里,他们过的是一种类似于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经历了创业的艰辛也体验到了收获的欢乐,他们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文明并为他取了名字:马贡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老布恩迪亚渐渐的丧失了对未知的好奇和探索的勇气。不只是由于自己预感到了什么还是只是单纯的无意义行为,老布恩迪亚开始在自己的实验室里做起了金属金鱼,但是他每做到二十条就熔掉他们重做。这象征着他所开创的马贡多,乃至整个拉美的近代史,从一开始就陷入了循环的怪圈中。

阿卡迪奥和奥雷良诺是家族的第二代,可是这两个人却走上了截然相反的道路。阿卡迪奥幼年时即与马戏团出海,十余年不归;而奥雷良诺则走上了军人的道路,并掀起了几乎影响全国的内战。而内战的起因则是由于F将强行管理马贡多这个“世外桃源”。这象征着在文明的初创后,即开始了对压迫的反抗。奥雷良诺,即书中的布恩迪亚上校,是一位有着传奇经历的人,他带领部下经过无数次战斗,终于使F坐在了谈判桌的对面。可是他所争取的和平很快即葬送在下一代手中。当他发现这一切时已经垂垂老矣。他打算再次战斗来捍卫人们的自由却发现自己已经力不从心。终于他也陷入了循环烧制金鱼的怪圈中。

家族一代代的承传着。每一代的成员都经历了历史长河中波涛汹涌的时刻,又渐渐的老去,第三代的阿卡迪奥曾见证了垄断资本的兴起和剥削的凶残。而之后的奥雷良诺则见证了自给自足的农业在这片处女地上最后而短暂的繁荣。原始的繁荣很快就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垄断资本主义的侵入和自给自足的消亡。当家族的男子死去时,这个百年世家很快陷入了衰败,直到家族的最后一个守护者奥雷良诺在羊皮书卷中发现这一切只不过是家族不可避免的宿命,是永远也走不出的循环,才恍然大悟。而这个百年世家也终于在这个世界中完全消失并再也不会出现。

家族中的另一个贯穿始终的人即是乌苏拉,她从未看过羊皮书卷,却远比所有人都先知先觉。早在羊皮书破译之前,她就曾经在内心中对自己说“这些事情在他们发生之前我就曾经见过,也早就知道”。这个智慧的人象征了什么?是普通的人有着永恒的智慧,抑或是历史循环的真谛?只有作者知道。

《百年孤独》是一部有趣的作品,她没有波澜壮阔的情节,故事的发展更是令人费解。担当你读完他,掩卷长思,你却可以感受到作者对历史的重复。对拉美的孤独百年的思考。并情不自禁的沉浸其中。我想,这也是这部作品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吧!

《百年孤独》读后感15

雷纳塔.蕾梅黛丝(梅梅)是布恩迪亚家族第五代的奥雷里亚诺第二的大女儿,她的母亲即是那位自命高贵女王的费尔南达。她从很小开始,便遵从母亲的意愿练习古钢琴和各种技巧。她举止浮泛,甚至有些幼稚,本不适合从事任何严肃的活动,但只要她在古钢琴前就坐,立刻变成另一个迥然不同的少女,那份出人意表的沉稳给人以老成的印象。她虽天赋不出众,但为了不让母亲失望,她还是通过严格的训练获得了最优异的成绩。

然而在实际上,她一直就厌恶费尔南达的严苛以及为别人做决定的习惯,并且她自身的命运也的确在她出生前就已被费尔南达下好了定数。再接结业式上,她也正以为有了那张印着华丽的哥特体大写字母的羊皮纸,自己就能从责任中解脱出来,殊不知,她的人生又岂能由她来决定?

没过多久,梅梅便喜欢上了一个香蕉工厂的工匠,每过一段时间,她的母亲费尔南达便注意到了自己女儿的缄默寡言、莫名惊恐、情绪无常和行为乖张。她开始不动声色地严密监视,终于有一次在剧院中抓到梅梅与一个男人接吻,她将梅梅拉出剧院,为了羞辱她还特意经过人声鼎沸的土耳其人大街回家,随后将她锁在卧室里。然而,梅梅却疯狂地爱上了他。每天晚上,梅梅在蝎子与蝴蝶的环绕中等待着他的到来。在禁闭之中,费尔南达却发现梅梅没有显出丝毫痛苦的迹象。一天晚上,梅梅还在洗澡,费尔南达偶然走进她的卧室,屋内群集盘旋的蝴蝶,几乎让她无法呼吸。她随手抓起一块布来驱赶,而当她将女儿晚间洗澡的习惯与洒满一地的芥末泥联系起来,一颗心立时恐惧的冻结了。第二天,她便声称家中有偷鸡贼,请了保镖在家中守夜,正当梅梅的爱人在当晚准备掀开瓦片钻入浴室时,却被保镖用一颗子弹嵌入脊柱,从此卧床不起。在人们的唾弃中,往事的折磨中,他在孤独中沉默地死去,无一怨言。

梅梅自此万念俱灰,成了活死人。她的精神与肉体分离,她的心早已飞回她与情人那日日夜夜会议的狭缝中,越陷越深,再无法分离。没有了自己的思考,她成为了一具死了心的傀儡,任由其母亲摆布,不知是其本意,亦或是打击过重丧失了语言能力,她至死都没有说过一句话,在她母亲训练成为女王的那所修道院度过了她的余生。

人生是无“界”的,可怜的是,梅梅从小便被定位了人生,面对未知的命运和一片黯淡,她硬是被自己的母亲折断了双翅,又被纤绳深深锁住,无情地被牵扯。一切行为,冲动的,有礼节的,都被费尔南达用力地打回,再无行使自己意愿,掌控人生的可能。

米开朗基罗常挂在嘴边说一句话:“未来是不可想象的,我宁愿去工作,去尝试,而不是坐在这里思考,或者漫谈未来。”我们此时兴许有了暗自庆幸的资本,未来不可想象,而我们大可不必被社会礼教与家庭左右,过早地定位人生,循规蹈矩地守“界”,以免使我们的人生陷于如此困窘的境地。

生活因未知而美好,因未知而有无限,有万般境界。我们不能过早地定位人生,打破了人生的可能。何尝不让事物的自己的掌控之下,去摸索探知这无限的可能?就像面对恐惧自保的本能一样。况且,就如司马相如在谏书中写道“明者远见于未萌”,所谓“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能生于“忧患”,预测风云,进而利用世界的规律,更好地掌握自己的人生,又何尝不是一种智慧?更甚者,能够放飞未来,挑战未来则不失为一种更高的人生境界。

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渴望恢复周礼,万人的嘲笑与质疑,现世的礼崩乐坏,种种冲击让其发出“知我者其天乎”的感叹,然而他人无时无刻不坚守着复周礼的使命与责任。他看到了事情的结果,却没有将人生定位于此,没有天下大合的背景,周礼不过是象牙塔,但他的行动准则已然超越了人生的“界”,从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挑战预测,改变看似不可能的位置,让心中的未来成为以后的现实,这种“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也同样着实让人敬佩,这种人生选择或者文化品格也的确成为越来越多后辈们所追求的精神境界。屈原和文天祥便清楚看见了朝代趋下的无望,却依旧“留取丹心照汗青”。鲁迅冷静的看透了世人的愚昧和时代的悲哀,预测到了那灰暗的未来,却依然要做一个狂人声嘶力竭的呐喊。曼德拉饱受摧残,却依旧坚持致力于种族平等,他们未将人生定位于眼前,而是未来乃至更远的将来。预测未知改变未知创造未来,是人生一种更高的境界。

就如周国平所说的那般做一个“不低估命运的力量,也不高估命运的价值”的人吧,不过早定位人生,给自己更多的自由与可能,勇敢地做金石之声,挑战未知,创造未来。

《《百年孤独》读后感汇编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