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如歌读后感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千万不能认为读后感随便应付就可以,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命如歌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看完之后我也在问自己,若你已见证了地狱的火光,是否还能用天使般的心温暖这个世界?我给不出肯定的答案,因为有些痛苦永远无法感同身受。从这一点来看,德奥非常伟大,他不仅舍命回来了,还竭力用自己的力量温暖着那个残破但正在慢慢走向阳光的国度。不由得想起电影《二十二》,最打动我的不是老人们的眼泪,而是她们的笑容。爱与宽容,比仇恨更有力。
最后,来说说这本书本身,虽说是纪实文学作品,可是文学性真是有点欠缺,叙述太过平淡,评价过高了。如果不是冲着普利策奖得主,很可能就半途搁置了。
很久没这样了,从头至尾,仔仔细细,一字一句地读一本书。没时间,也没心情,我们都这么疲于奔命,然后在遥远灾难的流言中闻风丧胆。是时候认真想想生命如什么了。想出来了,就快乐地奔赴吧——但是,如果想不明白,也别在让抱怨、计较、纷争等成为生命这首歌奏响时的杂音。
这是一部真是的记录。普利策奖得主特雷西·基德尔耗费七年的时间,跟踪采访了从两次大屠杀中死里逃生的非洲男孩德奥。这是一部震撼人类心灵的好书。书中没有过多的伤感与矫情,有的是对人类残忍无度的抨击、对种族屠杀的指控、对自由与和平的赞扬,和对人性善美的追求。德奥是一个拥有通透灵魂的人。虽然记忆因为屠杀而被烙上了仇恨的丑陋印记,但他用自己的方式安静地诠释着自己的反抗与坚持,回归人性中那份不可磨灭的真诚。
还未结束最后一个字,已经按耐不住想要为此发声了。读到现在,在众多形容词中我唯一想到可以不浮夸不浅薄不庸俗不奢华地形容它的只有“伟大”二字。人格的伟大,并不是指拥有多大的财富或者多么威望的名誉,只是那希望自己可以用尽全身最突出的能力去毫无差别的对待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这样单纯的想法。是历经种族大屠杀的逃亡历程后仍以自己未能救下逝去母亲怀里的婴儿而内疚歉责的阴霾。是持续关注贫苦国家内战带来伤害的人民状况并用自身力量去保护收留一个来路不明逃难孩子的慈悲心怀。这本书,书里的每一个人物都不那么显赫,在我心里却足够承载的了伟大的赞誉。这不仅是一部引起关注种族屠杀的历史书籍,更是一部心灵洗礼的杰作。
前半部分以第一人称视角叙述主人公的逃亡故事,后半部分以旁观者视角见证主人公回到故乡对自我的救赎~作为无数战争受害者的一个缩影,无疑德奥是幸运的,一路都有人相助,让他在外面看来确实越过越好,可是内心的那些阴影,那些不住逃亡无限接近死亡的夜晚,那些看到成堆尸体的路,一夜之间被改变的人生,还有独自逃亡到异国语言不通流浪的每一天~~这都是常人所无法理解,对于德奥来说也无法排解的,这也是为什么后来他又回到家乡完成他从前的理想~战胜恐惧最好的方式就是面对,我想对于德奥来说回家也是一种解脱~
生命如歌,有太多读不尽的喜怒哀乐,唱不尽的爱恨情仇,且行且珍惜~~[爱心][爱心]
《生命如歌》一个被迫坠入万丈深渊的生命自发地卸掉憎恨并释放万丈光芒,诠释了生命的意义!卢旺达,布隆迪遭受德国及比利时的`殖民统治随即接踵而至的就是“种族大屠杀”“内战”,德奥作为一个“那件事”幸存下来的瘦高黑人小伙子,遭受噩梦般着的折磨,但“火种”未灭。最终“内战平息后”,局势还不稳定,冒险归故里,他一定要为自己的同胞做点事。德奥带着的“火把”,终于让故乡依然在苦难中挣扎的人,看到了希望!读了这本书,发现我们生在“中国”,很幸福了。不管怎样,我们不用担心战火蔓延到家门口、下一刻我还在不在等等这些问题。我们被“母亲”保护得如此安全,还要抱怨什么,还有什么理由不去保护我们的“祖国”。“和平”是我们最需要的!!!
我们可以熬过苦难,但绝不赞美苦难。苦难最大的价值应该是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而不是沉溺于过去的痛苦中,自怨自艾。我喜欢奥德,喜欢他坚韧刚强,坚持梦想,喜欢他世界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文字让人沉重,我却无法感同身受,只是在心中频频咒骂又是可怕的种族问题,前几日室友看辛德勒名单,便感慨希望这世界再也没有这种可怕的大屠杀,记得电影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句台词是男主最后说拯救一人,如同拯救整个世界。而书中感谢这个世界善良的查理,南希,莎伦拯救奥德,让我们看到人间温暖。
我希望这世界永远和平,同也让自己时刻为所拥有的一切感到幸福,并告诉自己没有资格抱怨。
看到卢旺达、布隆迪,便想起伊朗和伊拉克,但两伊还曾为发达国家过,而卢、布两国除了落后、贫穷、战乱、疾病和死亡以外,几乎想不到任何美好的之处。
全书所用叙事手法,两地剧情穿插,顺推倒叙,有点绕。主线是主人公逃出生天、颠沛底层、救星援助、学有所成直至回报故土。感叹作者之不幸是生于战乱,幸运的是不仅死里逃生,还能在美国完成高等教育。两极对比,冲突之余,不由有些许怀疑真实性。背运而又走运,只能说人生大起大落太快,实在是太刺激了!
文档为doc格式